新华社记者 程迪 周蕊
“五一”小长假前后,国内几起驴友遇险事故引发社会各界关注。近年来,“探险游”逐渐受到追捧,但少数驴友“任性”的旅游方式也给景区带来了额外的烦恼,有驴友不顾劝阻破坏遗迹,也有驴友不走“寻常路”遇险……违规“探险游”如何有效制止?被破坏的景区珍稀资源、高昂的救援成本谁来埋单?
“探险游”,还是“破坏游”“夺命游”?
人迹罕至的深山、峡谷、洞穴,往往成为一些驴友的青睐之地。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驴友涉险事故不时发生,在某种程度上,“探险游”可能成为一次“破坏游”甚至“夺命游”。
4月15日,3名浙江台州驴友擅自携带多样攀岩工具,在游览世界自然遗产地江西上饶市三清山时,在巨蟒出山景点岩体上通过钻孔、打岩钉、挂绳索等方式攀爬至巨蟒出山顶部,在岩体上钉入膨胀螺丝20个。
记者从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了解到,巨蟒出山遗迹点历经3亿多年的地质演化,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。3人因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被立案侦查。当地公安部门对3人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。
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颜金红介绍,三清山景区仅2016年就有3起驴友遇险事故,2015年有5起。这些驴友绕过景区收费窗口,走人迹罕至的山路进入景区,这些道路多是山民曾经留下的,但因久不使用难以辨认,强行进入容易迷路。“其中,去年一起1人遇险事故发生后,景区执法大队、公安、消防、社会力量等共出动60多人搜救了两天才把人救出来。”
而个别驴友的行为对景区造成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逆的。江西省和上饶市相关地质专家分析说,巨蟒出山遗迹点是一个稳定性相对较差的花岗岩柱。3名驴友的行为对巨蟒出山岩体造成了一定的损毁。